海峡两岸加强技术与经贸合作 为液晶面板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今天,中国大陆却因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种种举措,吸引着全球液晶面板产业链的目光。近期,中国大陆厂商已表示采购价值20亿美元的台湾厂商的面板,未来海峡两岸如果能把中国台湾的技术、产能、经验与中国大陆庞大的内需市场、品牌和制造的优势结合起来,将为两岸液晶面板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2008年液晶面板市场从紧俏走向低迷,通过长达半年的调整,面板企业不仅没有走出低迷的困境,反而让这种低迷蔓延至面板上游的玻璃基板市场。
近日,玻璃基板厂商美国康宁宣布,2009年第一季度“将以近年来从未有过的幅度”下调玻璃基板价格。康宁透露,由于液晶面板需求“急剧缩小,已超过先前的预期”,先前康宁就下调了2008年第四季度的业绩预期,表示要削减玻璃基板的产量。
除产量下调外,受全球玻璃基板的“上线”速度加快的影响,玻璃基板的价格呈现下降趋势,而尺寸方面也向大尺寸方向发展。
据国际调查公司DisplaySearch统计显示,2008年估计将有20座玻璃基板熔炉“上线”。这样,全球的玻璃基板熔炉将从2007年第四季度的117座,增加到2008第四季度的137座,未来两年玻璃基板供应将变得稳定。此外,2008年面板产能比去年增加25%,而玻璃基板厂商供应面积将增加约32%,因此每季度的价格下降会在3%左右。
这种背景下,中国台湾面板厂友达、奇美表示将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削减产量。而先前一直借助全球市场终端强大消化能力而不减产的夏普、三星等日韩面板厂商,近日也作出了新一轮减产的准备。
2009年液晶面板供过于求已经是大局已定,面板厂也在尝试着各种自救的努力。其中最为明显的战略是利用液晶普及的机会,很多面板厂加大了生产小尺寸液晶电视面板的力度。
除此之外,在终端市场,这些企业通过降价促销的方式刺激消费。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日韩品牌年底最为看重的圣诞节市场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爆发力,42英寸以上的大尺寸市场需求已降至冰点。
业内看好中国大陆市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政府提出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而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也为液晶电视的普及提供了可能。不仅中标家电下乡的企业看好大陆市场,日韩企业乃至玻璃基板企业也对今年大陆市场抱有希望。
在全球液晶面板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台湾面板企业由于没有品牌优势,在与日韩企业的竞争中暂时处于下风。在液晶面板需求旺盛之时,既做面板又做整机的日韩企业会大量采购我国台湾企业的液晶面板,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日韩品牌企业偏向从自家面板厂采购面板,同时韩元大幅贬值也使我国台湾企业的竞争力降低。
DisplaySearch提供的数据显示,11月韩国企业LGD出货量市场占有率达到26%,领先其他面板厂,三星则在出货量上领先其他厂商,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9.4%,这样高的市场占有率也是近4年来的最高纪录。而我国台湾企业表现相对疲软,产能利用率降到了60%。
不过,台湾面板企业纷纷看好大陆市场,奇美、友达将把战略重心转向大陆市场,弥补海外市场可能出现的业绩下滑。奇美目前正在考虑在大陆华北地区设立液晶模组厂的计划。截至目前,奇美供给大陆的液晶屏占比已超过公司总产能的1/2。奇美还计划把42英寸、47英寸、55英寸最新款的节能液晶屏率先供给长虹、创维、康佳等彩电整机企业使用。
为了支持台湾面板业应对危机,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组织两岸相关企业成立了工作组,大陆企业决定加大采购台湾企业面板力度,先期达成20亿美元的采购意向。据了解,大陆厂商采购台湾面板的比例约为50%。
我国台湾专业面板制造厂商的出货份额中,三星和索尼的采购量逐年上升,一线品牌厂商对于面板资源获取的谈判力变得越来越强大。由于一线品牌厂商往往都有自身的上游资源,随着我国台湾厂商对一线品牌厂商的依存度逐步扩大,我国台湾面板厂商未来与其他日韩面板厂商的竞争将越来越艰难。这与中国大陆电视品牌厂商面临日韩大厂直接市场竞争的压力一样。换言之,大陆品牌厂商和台湾面板厂商都面临同样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因此,未来有更多机会结合台湾技术、产能、经验与大陆庞大内需市场、品牌和制造的优势,带动两岸产业合作。